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在京发布“区县学生发展综合评价与改进3C模型”。通过该模型,区县教育系统可以科学地对区县学生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多层面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这套“3C模式”已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北京市密云县和大兴区等地试行。项目组对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600多所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中小学生、家长、教师的调研进行分析后发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会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影响。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等重要环境因素的优化,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有5%~7%的贡献。
【数据呈现】
亲子关系增10% 中学生网瘾下降6.2%
调查显示,亲子关系增长10%,小学生学业成绩提高4.01%,品德行为提高7.14%,学校归属感提升8.6%,同时,学生的网络成瘾可能性降低7.38%。对于初中生来说,亲子关系增长10%,学生成绩可以提高1.27%,品德行为提高5.12%,学校归属感提升6.09%,网络成瘾则降低6.2%。
与此同时,学生如果感受到的家长信任每提高10个百分点,那么,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会提高4.9%,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会提升5.2%,学生的公正感会提高5.1%,学生的积极社会信念会提升5.0%,生活满意度将提高4.7%。同时,学生的孤独感会降低3.2%,焦虑会降低3.6%。
【专业解读】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能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儿童,其原因之一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差。
因此,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一,积极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让孩子变得自信,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第二,温暖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有积极乐观的认识,乐于与父母以及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更愿意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孩子的公正感更强、积极社会信念也更高。第三,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成为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减少孩子负性情绪和问题行为的出现。
研究发现,至少与一位家长有温暖可信的关系是孩子成功应对挫折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教育者可以从帮助学生建立温暖、可信、亲密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数据呈现】
消极情绪降10% 语文可提高5.4分,消极情绪状况的改善能够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
调查显示,学生消极情绪状况每下降10个百分点,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可以提高5.4分,数学成绩可以提高2分。
【专业解读】
学习是一个在认知、情绪和生理层面进行的多层次信息交流的过程,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情绪。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会影响大脑功能的实现,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包括注意集中能力、记忆力等。
与情绪体验密切相关的脑区之一海马体,与短时记忆有密切关系,如同记忆的“临时储存处”。而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恐惧)会影响海马体的功能实现——对脑中记忆内容的储存与回忆。
很多人也曾体验过,当人处于紧张或烦躁的情绪中,会发现很多牢记的信息无法回忆,甚至觉得脑袋一片空白。因此,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孩子难以专注学习、学习效果较难维持,学习成绩自然会受到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绪。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指出,82.1%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79.1%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关注孩子交友情况、情绪变化的家长仅分别占44.5%和31.9%,远低于成绩的关注度。因此,教育者需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疏导消极情绪,避免受其干扰,能更好地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数据呈现】
师生关系提高10% 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2.4%
改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师生关系每提高10个百分点,那么,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将提升2.4%,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将提升2.6%,学生的公正感将提升3.0%,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2.4%。与此同时,学生的孤独感会降低2.6%,焦虑感会降低2.7%。
【专业解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孩子与老师的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
众多的心理学研究均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实践数据的分析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自我认同水平。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与老师的良好互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被喜欢的、受到赞赏的,从而变得更自信。研究发现当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更高、更自信、更受欢迎。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与老师关系越亲密,学生越喜欢与老师互动、请教老师、上课注意力更集中,更用心学习该学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再次,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与老师维持良好关系,孩子能感受到老师的支持和关心,相信自己在需要时能获得老师的帮助,他的消极情绪会变少。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数据呈现】
同伴信任提高10% 学生孤独感下降3.1%
同学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伙伴,改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调查显示,感受到的同学信任每提高10个百分点,那么,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会提高5.7%,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会提升5.2%,学生的公正感会提高5.0%,学生的积极社会信念会提升4.9%,生活满意度将提高4.7%。与此同时,学生的孤独感会降低3.1%,焦虑会降低3.7%。
【专业解读】
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同亲子交往、师生交往不同,是一种地位和权利平等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一致认为,与同龄人交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可替代。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孩子认识自我。由于同伴交往的平等性,同伴的反馈更加客观,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同伴圈是一个小型的社交网络,孩子必须应对互相协商、妥协、抑制不良情绪等情境。这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的重要练习场所。研究发现,没有同伴的孩子,换位思考能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常与同伴交往的孩子。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归属感,让孩子获得情感和社会支持。由于孩子更可能与跟自己相似的同学成为朋友,那么孩子与朋友更可能面对相似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向同伴诉说、分享喜怒哀乐等能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而且,研究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发展,同伴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教育者可以为学生营造和睦的人际氛围,创造更多同伴交往、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文/本报记者 郑祖伟
特邀解读/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